“领导一张嘴,下属跑断腿”
日前,一则新闻让网友愤怒
为了游客卢女士帮找回一块儿童手表,环卫公司竟让两个环卫工人在高温下徒手翻了8吨垃圾
当事人得意洋洋的发言和媒体的大肆宣传被全国网友骂上热搜。
他们自以为是正能量,实则弄巧成拙,让网友都看到了底层劳动人民的可怜之处。
文案:凤梨 编辑:凤梨
事情得从7月1日说起。
那天,来自深圳的卢女士带着家人,兴高采烈地坐高铁从太原到大同,准备好好游玩一番。
她的孩子在高铁上玩着一块儿童手表
可孩子玩着玩着,顺手就把手表塞进了高铁上的纸质垃圾袋里。
展开剩余92%卢女士和丈夫忙着收拾行李,根本没注意这回事。
等到了大同南站,孩子一说手表不见了,卢女士才急了,问了半天,才知道手表可能被当成垃圾扔了。
卢女士赶紧找到大同南站派出所求助。
警察通过手表的定位功能查到,手表还在车站,估计是混在垃圾堆里了。
当时卢女士一家当天已经累得不行,第二天还约好了去云冈石窟游玩,觉得追着垃圾找手表太麻烦,差点就放弃了。
可第二天她还是有点不甘心,拨通了12345市民热线,向大同市城市管理局求助,希望能帮忙找回这块手表。
接到投诉后,大同城管局很重视这件事。
他们觉得,这是个展示城市服务水平的好机会,尤其是能给外地游客留下好印象。
于是,他们迅速联系了新城环境公司,把装有手表的垃圾转运到了富乔垃圾焚烧发电场的一个空地。
垃圾量整整8吨!而且他们只安排了两个环卫工人翻找。
这两位工人年纪都不小,头发花白,腰背都有些佝偻。
他们没有防护服、没有专业工具,就这么徒手在垃圾堆里一点点翻找。
翻找现场
那天是大同的盛夏,气温高达40多度。
垃圾场里堆满了各种废弃物,在高温下散发刺鼻的气味,细菌病毒更是无处不在。
两位环卫工人顶着烈日,从下午一点多一直干到四点多,整整四个小时,汗水把衣服都湿透了。
他们在8吨垃圾里翻来翻去,终于找到了那块童手表。
找到手表的那一刻,估计他们也松了一口气,可这背后的辛苦,谁又真正关心过呢?
网图与资料无关
手表找回来了,卢女士特别开心。
她拿着手表拍了个视频,笑容满面地说,这趟大同旅游让她觉得很幸运,感谢所有帮忙的人。
大同当地的媒体也觉得这是个好素材,马上开始宣传这件事。
他们把这事写成了一篇暖心故事,说卢女士的经历展现了大同这座城市的温度,环卫工人在垃圾堆里“大海捞针”,为游客解决了难题。
可这宣传一发出去,网上的反应却没有那么“暖心”
有人说,为了一个价格百来块最多一千出头的儿童手表,先是报警,又是打12345
她折腾了这么多部门,最后还让两位年长的环卫工人顶着高温翻垃圾
一块手表值得这么兴师动众么?
还有人说,大同媒体把这件事包装成正能量,宣传城市形象
可通篇报道里,环卫工人的名字都没提一句,他们的辛苦好像只是个“背景板”
这算什么城市温度?
更让人窝火的是,网友们觉得这件事的“功劳”好像都归了领导和卢女士,环卫工人的付出却被忽略了。
有人在评论里写道:手表是卢女士的,宣传是领导的,汗水却是环卫工人的,这公平吗?
还有人质疑,卢女士丢了东西,自己没看好,为什么要让环卫工人去承担后果?
如果丢的是救命的药或者贵重物品,兴许还能理解,可一个儿童手表,至于这么大费周章吗?
一时间,卢女士的评论区沦陷,全是对她行为的不满,嘲讽她是一个典型的“精致利己主义”
而且很多人质疑,这个表在垃圾堆里那么久,她愿意继续让孩子带着么?
手表全是细菌,可不是清水冲洗就能干净的。
如果要重新买一个,最开始又何必两个环卫工人呢?
面对越来越大的舆论风波,大同市城管局坐不住了。
领导出面回应,说这是他们应该做的事,游客有需求,他们就得帮忙,不能用值不值来衡量服务。
他们还说,类似的事情谁都可以找他们,城市管理就是要为老百姓解决问题。
这番话没有毛病,但这次网友却不太买账
为民服务当然没错,可安排两位年长的环卫工人在高温下翻垃圾,这真是为民服务的正确方式吗?
领导在空调房一条短信,两名环卫工人就要在高温暴晒4个小时翻垃圾
他们的辛苦,谁来买单?
很快就有评论区就有一个网友留言,称他的父亲就是环卫工人
干了20年,从没在高温天连续干过4小时这么重的活。
我们可以想象,这两个上了年纪的环卫工的情况估计好不到哪去。
再往深里说,这事还牵扯到公共资源利用的问题。
他们说以前也帮市民找过失物,比如戒指、手机什么什么的。
可网友就问了:要是下次有人丢了玩具,甚至一双旧鞋,也要翻几吨垃圾去找吗?
公共服务的资源是有限的,环卫工人、垃圾车、处理场的时间精力都不是无限的。
为了找一块手表,动用了这么多资源,别的紧急工作会不会被耽误?
垃圾场本来要清理的垃圾,是不是因为这事推迟了?
要是有人丢了更重要的东西,比如证件或者救命的药,公共服务是不是也得翻垃圾堆去找?
而这已经不是这座城市第一次引起争议。
前段时间,为了让古城在元宵节期间灯火辉煌,吸引游客,硬是要求商户自费把店铺的灯开到天亮。
有个商户不愿意配合,结果当晚就被城管带着消防队撬门开灯了。
这事当时也上了热搜,网友们纷纷吐槽大同的管理太“硬核”,为了面子工程不惜牺牲商户的利益。
现在这件翻垃圾的事,又让大家觉得,这些媒体似乎总喜欢拿底层人的付出做文章,包装成城市的“温暖”。
环卫工人在高温下翻了4小时垃圾,汗流浃背,健康都可能受到影响,可他们的名字甚至没出现在报道里。
卢女士拍视频感谢的时候,镜头里是她和手表,环卫工人的辛苦却只字不提。
媒体宣传的时候,强调的是城市形象,环卫工人的付出却成了点缀。
这件事闹上热搜,反映的不只是大同一个城市的问题。
很多地方为了吸引游客、提升形象,确实花了不少心思。
可这些努力,真的都用对了地方吗?
网友不满的根本原因,是因为这背后动用的资源、付出的辛苦,远远超过了手表本身的价值。
媒体宣传出发点没错,可把底层劳动者的辛苦包装成正能量宣传,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?
公共服务不光是满足需求,还得让每个人的劳动都得到尊重。
这件事的讨论还在继续。
网友们希望,大同能从这次风波里吸取教训,给环卫工人应有的补偿,比如一些经济上的奖励,或者更好的工作保障。
他们的付出是实实在在的。
城市管理也需要更细致一些,不能只盯着游客的满意度,还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本地人。
信息来源:
发布于:贵州省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