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元林(前左一)在社区做义工。
平日里,走进将乐县古镛镇龙池社区活动中心,总能看见许元林夫妇的身影。他们有时搀扶着腿脚不便的老人散步,有时与独居的长者促膝谈心,一言一行让人感受到温暖的气息。这份温情的延续,源于一位叫叶梦容的老人留给他们的珍贵馈赠。
“叶叔叔教会我们,爱是可以传递的。”许元林一边说着,一边从包里取出一个泛黄的粗陶米缸——这是他们照顾叶梦容老人二十年时光的见证。
他们二十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着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,这段超越血缘的亲情故事,已传为当地佳话。
2003年初秋的那个雨天,许元林至今记忆犹新。他和妻子叶雪云撑着伞站在万安镇的老屋前,看着年过花甲的叶梦容佝偻着身子收拾行李。老人的全部家当不过一个褪色的帆布包,里面装着几套洗得发白的衣服,还有一个用来吃饭的粗陶米缸。
展开剩余72%这个被许元林妻子唤作“叶叔叔”的老人,其实与他们毫无血缘关系。叶梦容老人生于1939年,幼时因家贫被送养,一生未娶。1979年,他跟随许元林岳父一家来到将乐县,把当时才六七岁的叶雪云当作自己的孩子般疼爱。二十多年后,当老人逐渐丧失劳动能力时,许元林夫妇义无反顾地接过了照顾他的担子。
当时许元林夫妇把年过六旬的叶梦容接进他们在县城的小家时,这个决定在旁人看来很不可思议。
“当时很多人都劝我们,说非亲非故的,何必给自己增添这个负担。”许元林说,“但叶叔叔从小把雪云当亲闺女疼,我们不能看着他孤苦伶仃地老去。”谁也没想到,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叶梦容老人的晚年,更在他们夫妻心中种下了善意的种子。
这个决定一做,就是二十年。
“刚开始确实有很多不适应。”叶雪云说。老人患有严重的白内障和听力障碍,交流只能靠简单的手语和写在纸上的大字。但在这个家里,他的每一个手势、每一个眼神都能被准确理解。为了让老人感受到家的温暖,他们让女儿许雯从小就称呼老人为“公公”,这个特意为老人想的称呼巧妙地化解了同一屋檐下彼此间的尴尬。
日常生活中,老人总想帮忙分担家务。他用从林场带来的木料,在阳台上叮叮当当地敲打。不到一个月,家里就多出了结实的衣架、碗柜等。“闲着也是闲着。”老人总是这么说。这些木制品至今仍在使用,每道木纹里都浸刻着岁月的痕迹。
日复一日的照料中,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些平凡的生活细节。每天清晨,叶雪云都会为老人准备温度适宜的洗脸水;许元林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陪老人聊天;女儿许颖放学回来,总会先到“公公”房间讲学校的趣事;邻居们经常看到,傍晚时分,许元林会搀扶着老人在小区里慢慢地溜达。
2017年春节,他们带从未出过远门的叶梦容去福州。之后又去了将乐周边县城。回程时,老人把车票小心收好,轻声地说:“这辈子是第一次出门游玩。”
2022年冬天,一场严峻的考验降临到这个家庭。当时叶梦容老人感染新冠,高烧不退,而许元林正任教高三毕业班。“那段时间真是分身乏术。”许元林说。他白天在学校上课,晚上赶回家给老人喂药、擦身。老人长期卧床导致严重便秘,许元林就用手帮忙疏通。“这没什么,就像照顾自己的父亲一样。”许元林说得很轻巧,但听者无不为之动容。
2023年9月,老人在睡梦中离世。整理遗物时,他们在床垫下发现一个铁盒,里面整齐码着许雯从小到大送的贺卡,还有一沓医院的票据。告别仪式上,邻里无不垂泪——他们见证过许老师携老散步上河洲的温馨场景,听闻过老人出门游玩的幸福故事。
邻居林斌至今还记得一个细节:“叶叔最爱喝花生汤,许老师再忙都会每天买一碗。后来老人卧床不起,他就用那只粗陶米缸装着带回家。”这只粗陶米缸用了很多年,见证着这段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守护。
在将乐一中,这个故事已成为最生动的德育身边教材。许元林的学生王瑞琰说:“许老师用行动告诉我们,什么是真正的孝道。”
如今,许元林夫妇和在外地读大学的女儿许雯,经常到当地的养老院做义工,将这份爱心继续传递下去。他们说:“叶叔叔教会我们的,我们要继续传递下去。”这份爱的接力,在悄然延续。(将乐记者站 阴志毅 文/图)
发布于:北京市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